矮牽牛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一種常見植物病害。這種真菌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僅影響矮牽牛,還會影響多種觀賞植物和農作物。病原體特征分類地位:灰葡萄孢菌屬于子囊菌門(Ascomycot
矮牽牛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一種常見植物病害。這種真菌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僅影響矮牽牛,還會影響多種觀賞植物和農作物。
病原體特征
- 分類地位:灰葡萄孢菌屬于子囊菌門(Ascomycota),無性階段為半知菌亞門(Deuteromycotina)。在自然條件下,該菌主要以無性繁殖為主。
- 形態(tài)結構:菌絲體白色,分生孢子梗直立或稍彎曲,頂端膨大形成孢子頭,其上產生大量灰色至褐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橢圓形或卵圓形,單細胞,表面光滑。
- 生存條件:灰葡萄孢菌喜潮濕環(huán)境,最適生長溫度為15-20℃,相對濕度90%以上時易發(fā)生病害。低溫高濕有利于病菌的越冬與傳播。
病害癥狀
感染矮牽牛后,病斑通常從葉緣或葉尖開始出現,初期為水漬狀小點,逐漸擴大成不規(guī)則形或圓形的淡褐色至深褐色病斑,邊緣模糊不清。嚴重時,整個葉片變黃枯萎,甚至整株死亡?;ǘ涫芎t表現為花瓣腐爛、凋謝,果實受害則導致果面出現灰白色霉層。
傳播途徑
- 氣流傳播:分生孢子隨風飄散,降落到適宜寄主上萌發(fā)侵入。
- 雨水濺射:降雨或灌溉過程中,土壤中的病殘體上的孢子被濺起,附著在植株上引發(fā)新病害。
- 農事操作:修剪工具、手部接觸等均可成為傳播媒介。
防治措施
- 農業(yè)防治:選擇抗病品種;合理密植,增強通風透光;及時清除病葉、病果,減少初侵染源;避免過度施氮肥,提高植株抗逆性。
- 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選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廣譜殺菌劑進行噴霧防治,每隔7-10天一次,連續(xù)2-3次。
- 生物防治:利用拮抗菌如芽孢桿菌、放線菌等對灰葡萄孢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進行生物防治。
了解矮牽牛灰霉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方法對于有效控制該病害具有重要意義。
品名:矮牽牛種子
高度:20~40cm
特點:花量大,顏色艷麗,花期長,適應性好。
種植量:16~36/平米
種植期:四季/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種子/盆栽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