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樹根和草皮有著不同的叫法,這些稱謂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認知以及文化內(nèi)涵。
樹根的主要古稱:
-
柢(dǐ):這是最常見且正式的稱呼?!墩f文解字》解釋“柢”為樹木之根。許多古典文獻中都用此字來指代樹根,如《楚辭·九歌》中有“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彪m然這里沒有直接提到柢,但可以反映當時對樹根的認知已很成熟。
-
根株:這是一種更為通俗的說法,“根”即樹根,“株”則指整個植物體。這種叫法不僅限于樹根,在描述其他植物根部時也會使用。例如《莊子·逍遙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
根蒂:與柢類似,蒂原指花果與枝莖相連的部分,后引申為根基、根本的意思,用于形容樹根牢固不可動搖。
草皮的主要古稱:
-
芊綿:形容草叢茂密的樣子?!对娊?jīng)·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雍?王姬之車。何彼秾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彪m未直接提及草皮,但展現(xiàn)了古人對草地繁茂景象的描繪方式。
-
莽蒼:用來描述廣闊的草地或荒野。出自《莊子·逍遙游》:“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這里雖然主要描述天空的顏色,但也間接反映了大地上的植被覆蓋情況。
-
茵褥:茵本意為車墊,褥為床席,合起來比喻柔軟厚實的草地。《漢書·禮樂志》:“翠被稠疊兮,緑蓑茸?!毙蜗蟮孛枥L了草地上生長著茂盛的青草,就像鋪了一層綠色的地毯一樣。
-
苔蘚類植物覆蓋地面形成的地衣也被古人稱為“苔”或“蘚”。例如唐代詩人王維在其詩作《山居秋暝》中寫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逼渲小翱丈叫掠旰蟆钡膱鼍昂苋菀鬃屓寺?lián)想到濕潤的地面上布滿了苔蘚植物。
古人在描述樹根和草皮時采用了豐富多樣的詞匯,這些詞匯不僅表達了他們對自然界細致入微的觀察,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推薦一些常用的草坪種類
1.百慕大
2.果嶺草
3.高羊茅
4.黑麥草
5.剪股穎
6.結縷草
7.馬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