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和兩面針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植物來源不同、藥用部位有別、功效主治差異明顯植物來源黃芩來源于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兩面針則來自蕓香科植物兩面針的干燥根及莖。這種落葉小灌木常見于中國
黃芩和兩面針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植物來源不同、藥用部位有別、功效主治差異明顯
- 植物來源
- 黃芩來源于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地區(qū)。
- 兩面針則來自蕓香科植物兩面針的干燥根及莖。這種落葉小灌木常見于中國南方各省區(qū)。
- 藥用部位
- 黃芩以根部入藥,其根呈圓柱形或圓錐形,表面棕黃色至深黃色,斷面金黃色。
- 兩面針則是以根和莖入藥,根為不規(guī)則塊狀,外皮灰褐色;莖為木質(zhì)化枝條,表面灰棕色。
- 功效與應(yīng)用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肺熱咳嗽、高熱煩渴、濕溫、暑濕等癥。
- 兩面針擅長祛風除濕、活血通絡(luò)、消腫止痛。常用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牙痛、胃痛等癥狀。
- 性味歸經(jīng)
-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jīng)。
- 兩面針性溫,味辛、苦,有毒,歸心、肝、脾經(jīng)。
- 使用禁忌
- 黃芩雖性寒但相對安全,孕婦慎用。
- 兩面針含有毒性成分,使用時需謹慎,內(nèi)服應(yīng)嚴格控制劑量,外用也不宜大面積涂抹。
- 現(xiàn)代研究
- 黃芩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如黃芩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種藥理作用。
- 兩面針中含有的生物堿類物質(zhì)是其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對神經(jīng)疼痛有一定療效。
- 形態(tài)特征
- 黃芩植株高度一般在30-80厘米,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花冠紫色。
- 兩面針植株可達2米高,莖上有刺,葉為奇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邊緣有細鋸齒。
- 產(chǎn)地分布
- 黃芩主產(chǎn)于中國北方各省,尤以山西、河北等地質(zhì)量。
- 兩面針多見于長江以南地區(qū),在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區(qū)廣泛分布。
雖然兩者都是中藥材,但在植物學分類、藥用特性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臨床應(yīng)用時需要加以區(qū)分。
品名:黃芩種子
高度:40~80cm
特點:生長快,適應(yīng)性好。
種植期:春夏/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順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yīng)規(guī)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