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錦草和黃芩是兩種不同的植物,雖然它們都屬于藥用植物,但在形態(tài)特征、生長環(huán)境、藥用價值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1. 形態(tài)特征區(qū)別
地錦草為多年生匍匐草本,莖細長,節(jié)上生根,常呈紫紅色。葉片互生,呈倒卵形或匙形,基部漸狹成短柄,邊緣具圓齒?;ㄐ?,單性,雌雄異株,聚傘花序腋生,果實為蒴果。
黃芩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度一般在20-60厘米左右。莖直立,四棱形,分枝少。葉對生,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全緣或有疏齒,兩面無毛或近無毛?;ü诙叫?,藍紫色或紫紅色,排列成總狀花序。果實為堅果。
2. 生長環(huán)境區(qū)別
地錦草多生于田野、路旁、溝邊等潮濕處,適應性強,耐陰濕,喜溫暖濕潤氣候,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黃芩則多生于向陽山坡、草原、固定沙丘等地,喜歡干燥、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多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3. 藥用價值區(qū)別
地錦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濕退黃的功效。用于治療痢疾、腹瀉、咽喉腫痛、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瘡癤腫毒等癥狀?,F(xiàn)代研究表明,其含有黃酮類、三萜類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4. 入藥部位與炮制方法不同
地錦草入藥以全草為主,通常在夏秋季采收地上部分,洗凈曬干即可入藥,無需特殊炮制。
黃芩主要以干燥的根入藥,春季或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后撞去外皮,再曬干。為了提高藥效,常常需要經(jīng)過炮制,如酒炒黃芩、鹽炙黃芩等,以增強藥物的療效或者改變藥物的性能。
以上就是關于地錦草和黃芩之間的一些主要區(qū)別。在實際應用中,應當根據(jù)具體的癥狀以及藥材的特性來選擇合適的藥材進行治療。
品名:黃芩種子
高度:40~80cm
特點:生長快,適應性好。
種植期:春夏/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順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