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的種植技術(shù)和畝產(chǎn)效益如下:一、種植技術(shù)選地整地黃芩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為好。忌連作,前茬以豆類、禾本科作物為宜。播種前要深耕細耙,一般耕深25 - 30厘米,結(jié)合整地每畝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2000 - 3000千克、過磷酸鈣30 - 50千克作基肥,
黃芩的種植技術(shù)和畝產(chǎn)效益如下:
一、種植技術(shù)
- 選地整地
- 黃芩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為好。忌連作,前茬以豆類、禾本科作物為宜。播種前要深耕細耙,一般耕深25 - 30厘米,結(jié)合整地每畝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2000 - 3000千克、過磷酸鈣30 - 50千克作基肥,然后做成寬1.2 - 1.5米的畦。
- 繁殖方法
- 主要用種子繁殖,也可用分根繁殖。
- 種子繁殖:春播于3 - 4月,秋播于10 - 11月。條播按行距25 - 30厘米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覆土厚約1厘米,稍加鎮(zhèn)壓,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溫度在18 - 21℃時,7 - 10天出苗。每畝用種量2 - 3千克。育苗移栽可在春季進行,先在苗床中育苗,待幼苗長到10 - 15厘米高時移栽到大田,株距15 - 20厘米,行距25 - 30厘米。
- 分根繁殖: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挖出老株,將根部分割成數(shù)塊,每塊帶芽眼2 - 3個,按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開穴栽植,覆土壓實,澆水保濕。
- 田間管理
- 中耕除草:齊苗后要及時進行中耕除草,一般每年中耕除草3 - 4次,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封壟后不再中耕除草。
- 追肥:定苗后追施一次稀薄人畜糞水;第二年返青后和6 - 7月各追施一次氮磷鉀復合肥,每次每畝15 - 20千克。
- 排灌:黃芩耐旱怕澇,在干旱季節(jié)要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雨季要及時排水防澇,以免爛根。
二、畝產(chǎn)效益
- 產(chǎn)量方面
- 在良好的種植條件下,黃芩一般種植2 - 3年后采收,平均畝產(chǎn)干品可達150 - 250千克。如果采用優(yōu)良品種、科學管理等措施,部分高產(chǎn)地塊可達到300千克以上。
- 效益分析
- 從市場價格來看,黃芩的價格受市場供求關(guān)系影響較大。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藥材需求的增長,黃芩價格總體呈上升趨勢。目前,黃芩干品的市場價格大約在20 - 40元/千克(具體價格因品質(zhì)、產(chǎn)地等因素有所差異)。按照價格20元/千克計算,畝產(chǎn)值為3000 - 5000元;按照價格40元/千克計算,畝產(chǎn)值可達6000 - 10000元。
- 也要考慮到種植成本,包括土地租金(如果有)、種子、肥料、農(nóng)藥、人工等費用。種植黃芩的總成本每畝大約在1500 - 2500元左右。在正常情況下,除去成本后,種植黃芩的畝純收益在1500 - 7500元左右。而且隨著黃芩市場需求的增加以及規(guī)范化種植提高品質(zhì),其經(jīng)濟效益有望進一步提升。
品名:黃芩種子
高度:40~80cm
特點:生長快,適應(yīng)性好。
種植期:春夏/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順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yīng)規(guī)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