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薄荷、藿香、黃芩均為傳統(tǒng)中藥材,各自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和功效。
甘草: 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莖。它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甘草的主要功效為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甘草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等成分,具有抗炎、抗過敏、保肝、調節(jié)免疫等作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等病癥。
薄荷: 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新鮮或干燥地上部分。其性涼,味辛,歸肺、肝經。薄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的作用。其中含有的薄荷腦、薄荷酮等揮發(fā)油成分是發(fā)揮藥效的重要物質基礎。臨床可用于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麻疹不透、胸悶脅痛等癥的治療。薄荷還被廣泛應用于食品、日化產品中,如薄荷糖、清涼油等,起到清涼提神的效果。
藿香: 藿香來源于唇形科植物廣藿香或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藿香性微溫,味辛,歸脾、胃、肺經。藿香具有化濕、止嘔、發(fā)表解暑的功效。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丸等中成藥均以藿香為主要原料之一,用于治療濕阻中焦證,如脘腹痞悶、嘔吐泄瀉;以及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引起的惡寒發(fā)熱、頭痛昏重、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等癥狀。
黃芩: 黃芩是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黃芩擅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黃芩中含有黃芩苷、漢黃芩素等多種有效成分。在臨床應用方面,黃芩可用于治療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等病癥。黃芩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因此在現(xiàn)代醫(yī)藥領域也有著廣泛的研究與應用。
這四種中藥各具特色,在中醫(yī)臨床實踐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使用這些藥材時應遵循醫(yī)囑,合理配伍,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品名:藿香種子
高度:40~90cm
特點:生長快,花量大,適應性好。
種植期:春季/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順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