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和黃安是兩種不同的物質(zhì),下面從多個角度分析兩者的區(qū)別:一、來源與植物屬性黃芩黃芩為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的干燥根。它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qū),在中國東北、華北以及西北等地都有分布。黃芩植株高度一般在20 - 80厘米
黃芩和黃安是兩種不同的物質(zhì),下面從多個角度分析兩者的區(qū)別:
一、來源與植物屬性
- 黃芩
- 黃芩為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的干燥根。它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qū),在中國東北、華北以及西北等地都有分布。黃芩植株高度一般在20 - 80厘米左右,莖直立,四棱形,通常有柔毛。其葉為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冠淡紫色。
- 黃安
- 黃安不是一種中藥材,有一種情況可能是將“黃柏”誤說成“黃安”。黃柏為蕓香科植物黃皮樹(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樹皮。黃皮樹為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樹皮厚,外表面灰褐色至黃褐色,內(nèi)表面黃色或黃棕色,質(zhì)較硬,斷面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
二、藥用部位與入藥形式
- 黃芩
- 入藥部分是根,多于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后撞去粗皮,曬干。黃芩藥材呈圓錐形,扭曲,長8 - 25cm,直徑1 - 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guī)則的網(wǎng)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心紅棕色;老根中心呈腐朽狀褐黑色或空洞。氣微,味苦。
- 黃安(假設為黃柏)
- 入藥部分是樹皮,一般于春、秋二季采剝,以春季采者為佳。除去粗皮,曬至半干,再刮去一層栓皮,放缸內(nèi)發(fā)汗至內(nèi)皮呈紫褐色時,取出曬干。黃柏藥材呈板片狀或淺槽狀,長寬不等,厚1 - 6mm。外表面黃褐色或黃棕色,平坦或具縱溝紋,有的可見皮孔痕及殘存的灰褐色粗皮;內(nèi)表面暗黃色或淡棕色,具細密的縱棱紋。體輕,質(zhì)較硬,斷面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深黃色。氣微,味甚苦,嚼之有黏性。
三、功效主治
- 黃芩
- 性味歸經(jīng):味苦,性寒。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于治療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黃疸瀉痢,瘡癰腫毒,吐血衄血,胎動不安等病癥。在治療濕溫初起,常與滑石、白蔻仁等同用,如《溫病條辨》中的黃芩滑石湯;用于肺熱咳嗽,可單用本品煎服,也可配伍桑白皮、貝母等。
- 黃安(假設為黃柏)
- 性味歸經(jīng):味苦,性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的功效。用于治療濕熱瀉痢,黃疸尿赤,帶下陰癢,熱淋澀痛,腳氣痿蹙,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病癥。如用于治療濕熱帶下,可與芡實、椿皮等同用,如《丹溪心法》中的易黃湯;用于治療陰虛發(fā)熱,骨蒸勞熱,常與知母相須為用,如《和劑局方》中的知柏地黃丸。
四、現(xiàn)代研究方面
- 黃芩
- 現(xiàn)代研究表明,黃芩含有黃酮類成分(如黃芩苷、漢黃芩素等)、萜類、揮發(fā)油等化學成分。其中黃芩苷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腫瘤等多種藥理作用。例如在抗炎方面,它可以抑制炎癥介質(zhì)的釋放,減輕炎癥反應;在抗氧化方面,能夠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
- 黃安(假設為黃柏)
- 黃柏含有多類化學成分,如生物堿(如小檗堿)、黃酮類、木脂素類等。小檗堿是黃柏中重要的生物堿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降血糖等廣泛的藥理活性。在抗菌方面,對多種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在抗病毒方面,對于流感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品名:黃芩種子
高度:40~80cm
特點:生長快,適應性好。
種植期:春夏/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順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