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中黃芩的使用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清熱燥濕,善治上焦肺熱及濕溫初起
黃芩在經方中的核心意義在于其清熱燥濕的功效。它性寒,歸肺、膽、胃、大腸經。對于上焦肺熱所致的咳嗽、痰黃稠等癥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例如在《傷寒論》中的麻杏甘石湯,其中黃芩與麻黃、杏仁、石膏配伍,可增強清泄肺熱之力。在濕溫初起時,若見發(fā)熱、午后較重、胸悶、舌苔黃膩等情況,黃芩能夠燥濕清熱,阻止?jié)駸徇M一步發(fā)展,像甘露消毒丹中就用到黃芩來清熱燥濕。
二、瀉火解毒,用于火熱內盛之證
黃芩能入血分而瀉火解毒。當人體出現火熱內盛,如高熱煩躁、吐血衄血(由于血熱妄行)、癰腫瘡毒等病癥時,黃芩可以起到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在普濟消毒飲中,黃芩與黃連同用,可清瀉頭面之火毒,治療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等熱毒熾盛于頭面的疾??;又如在黃連解毒湯里,黃芩與黃連、黃柏、梔子相伍,共同發(fā)揮瀉火解毒之功,適用于三焦火毒熱盛證,表現為大熱煩躁、口燥咽干、錯語不眠或吐血、衄血以及外科癰瘍疔毒等。
三、安胎,針對胎動不安因熱者
黃芩還具有安胎的作用,這主要是針對因熱邪擾動胎氣而導致的胎動不安。因為熱邪容易傷陰耗液,使胎元失養(yǎng)或者胎氣不固。在中醫(yī)臨床實踐中,若孕婦出現胎動不安,并伴有心煩、口苦、溲赤等熱象時,運用黃芩清熱安胎是非常有效的。如當歸散中就含有黃芩,此方用于血虛有熱之胎動不安,通過養(yǎng)血清熱以安胎。
四、止血,對熱迫血行出血有效
黃芩可清熱止血,對于熱迫血行所引起的出血癥狀,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有一定療效。這是因為黃芩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收斂止血。不過黃芩止血多用于實熱證,如果是虛寒性的出血則不適合單獨使用黃芩,需要配合其他藥物進行溫陽補虛等綜合調理。
品名:黃芩種子
高度:40~80cm
特點:生長快,適應性好。
種植期:春夏/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順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