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作為一種傳統(tǒng)中藥藥材,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以下是關(guān)于黃芩的詳細介紹:
1. 黃芩的主要藥用部位是干燥根,春季或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后撞去粗皮。
-
性狀特征:呈圓錐形至長條形,扭曲不直;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并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guī)則的網(wǎng)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斷面黃色,中央髓部紅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狀或中空。
-
黃芩主要分布于我國北方各省區(qū),如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陜西等地,多生長在海拔600-2000米的山區(qū)草叢、灌木叢或疏林下。
-
入藥性味歸經(jīng):味苦,性寒。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jīng)。
-
功效與作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治療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帶下、癰腫瘡毒等癥,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多種細菌都有抑制作用。
-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一般用量為3~9克;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熬膏涂敷。
-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本品不宜與藜蘆同用。
-
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芩含有黃酮類、萜類、揮發(fā)油類等化學成分,其中黃酮類化合物(如黃芩苷)為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癌等藥理活性。
-
在中醫(yī)臨床上,黃芩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如銀翹散中配伍連翹用于治療風熱感冒;白虎湯中配伍知母用于治療高熱煩渴等癥。
品名:黃芩種子
高度:40~80cm
特點:生長快,適應性好。
種植期:春夏/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順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