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蓮草、生地、何首烏、側柏葉均為傳統(tǒng)中藥材料,在中醫(yī)理論中具有不同的藥性和功效。
-
旱蓮草:學名鱧腸,為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地區(qū)。其全草可入藥,味甘、酸,性涼,歸肝、腎經。旱蓮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療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癰疽瘡癤等癥。旱蓮草還具有一定的滋陰潤燥作用,可用于治療肺燥干咳。
-
生地:即生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塊根。生地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它是一味重要的滋陰藥材,具有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的作用。適用于治療溫病發(fā)熱、口渴咽干、消渴、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癥狀。生地還能潤燥滑腸,對于津液不足導致的大便秘結有一定療效。
-
何首烏: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干燥塊根。根據炮制方法不同分為生何首烏和制何首烏兩種。生何首烏味苦、澀,性平;制何首烏則偏溫。二者雖同源但功效有所區(qū)別:生何首烏擅長解毒、消癰、通便;而制何首烏更側重于補肝腎、益精血、黑發(fā)延年。臨床上廣泛應用于治療肝腎不足引起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等問題。
-
側柏葉:指側柏(柏樹的一種)的葉子。側柏葉味苦、辛,性微寒,歸肺、肝、脾經。具有收斂止血、祛風利濕、殺蟲止癢的功能。在中醫(yī)實踐中,側柏葉常被用來治療咯血、吐血、尿血等多種出血癥狀,以及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疾病?,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側柏葉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這四種藥材各有特點,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伍組合以增強療效。但在實際應用時需注意辨證施治,合理選擇藥物及其劑量,避免不當使用造成不良反應。
品名:側柏苗
高度:60~200cm
特點:耐寒性強,四季常綠,適應性好。
種植期:四季/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盆栽苗/裸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