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葉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小葉、葉軸、托葉和葉柄。
-
小葉:刺槐為復葉植物,其葉片是由多個小葉組成的。每個小葉呈橢圓形或卵形,邊緣平滑或有細鋸齒。小葉對生或互生于葉軸上,數(shù)量通常為6-14對。小葉具有明顯的主脈和側脈,葉面光滑,顏色鮮綠,背面較淡。
-
葉軸:葉軸是連接各個小葉的主干部分,從葉柄延伸至頂端,支撐著整個復葉結構。葉軸上分布有節(jié),每節(jié)處長出一對小葉。葉軸質地堅韌,表面光滑或有細微絨毛,顏色與小葉相近,但略顯深色。
-
托葉:位于葉基部兩側,緊鄰葉柄,形狀較小,呈線形或披針形,質地較薄,容易脫落。托葉在植物生長初期起到保護作用,隨著植株成熟逐漸枯萎消失。
-
葉柄:葉柄連接葉軸與枝條,長度適中,能夠使葉片保持一定角度接受光照。葉柄基部常伴有刺狀突起,這是刺槐的一個顯著特征,有助于防御食草動物的侵害。葉柄內(nèi)部含有輸導組織,負責水分和養(yǎng)分的運輸。
刺槐葉還具有一些輔助結構:
- 氣孔:分布在葉片表皮細胞之間的小孔,主要存在于下表皮,用于氣體交換和蒸騰作用。
- 表皮細胞:覆蓋于葉片表面的一層細胞,具有保護功能,防止水分過度蒸發(fā)及病蟲害侵襲。
- 腺體:某些品種的刺槐葉面上可能會長有分泌物的腺體,這些分泌物可以吸引傳粉昆蟲或者抵御病原微生物。
刺槐葉的結構復雜而精妙,各部分協(xié)同工作,共同維持著植物的生命活動。
品名:刺槐
高度:10~30m
特點:耐寒性強,挺拔高大,適應性好。
種植期:春秋冬/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順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種子/1~2年苗/直徑3~20公分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