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白粉病的病原菌是Erysiphe polygoni,這是一種屬于子囊菌門、白粉菌綱、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的真菌。該病原菌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僅危害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還可能侵染其他豆科植物。
病原菌特征
-
形態(tài)特征:Erysiphe polygoni在寄主植物上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狀物,這些粉狀物實際上是真菌的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分生孢子呈橢圓形,無色透明,大小約為20-30微米。菌絲體在葉片表面生長,形成一層薄薄的白色覆蓋層。
-
生活史:該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進行無性繁殖,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落到適宜的寄主植物上后萌發(fā),侵入寄主細胞。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病菌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導致大面積感染。在秋季,病菌還可以形成閉囊殼,閉囊殼內含有子囊和子囊孢子,作為越冬結構。
-
侵染過程:Erysiphe polygoni通常從刺槐的嫩葉、嫩梢和幼果開始侵染。菌絲體通過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進入寄主細胞,在細胞間生長并吸取營養(yǎng)。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受感染部位會出現白色粉狀物,嚴重時會導致葉片枯黃、脫落,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生長發(fā)育。
發(fā)病條件
-
溫度:Erysiphe polygoni最適生長溫度為15-25℃,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不利于其生長,但低溫干燥的環(huán)境則有利于其存活和傳播。
-
濕度:相對濕度在70%以上時,病菌容易萌發(fā)和侵染。多雨季節(jié)或灌溉不當會導致病害加重。
-
光照:強光照射可以抑制病菌的生長,而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則有利于病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
寄主抗性:不同品種的刺槐對白粉病的抗性存在差異,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可以有效減少病害的發(fā)生。
防治措施
-
農業(yè)防治:合理密植,保持通風透光;及時修剪病枝病葉,減少病原菌的積累;合理施肥,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
-
化學防治:在病害初期使用殺菌劑進行噴霧,常用的藥劑包括三唑酮、苯醚甲環(huán)唑等。注意輪換使用不同類型的殺菌劑,避免產生抗藥性。
-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桿菌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
-
物理防治:利用紫外線燈等物理方法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孢子,減少傳播途徑。
Erysiphe polygoni是刺槐白粉病的主要病原菌,了解其生物學特性和發(fā)病條件,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該病害的發(fā)生和蔓延。
品名:刺槐
高度:10~30m
特點:耐寒性強,挺拔高大,適應性好。
種植期:春秋冬/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順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種子/1~2年苗/直徑3~20公分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