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葉上的白粉虱是一種常見的植物害蟲,學名為Bemisia tabaci,屬于同翅目粉虱科。它們通常以群集的形式出現(xiàn)在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等植物的葉片背面,吸取植物汁液為生,對植物造成不同程
側柏葉上的白粉虱是一種常見的植物害蟲,學名為Bemisia tabaci,屬于同翅目粉虱科。它們通常以群集的形式出現(xiàn)在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等植物的葉片背面,吸取植物汁液為生,對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 形態(tài)特征
- 成蟲:體長1-2毫米,白色或淡黃色,翅膀覆蓋一層白色蠟粉,停歇時翅膀呈屋脊狀緊貼身體兩側。
- 若蟲:體型較小,扁平橢圓形,顏色從淡黃色到綠色不等,背部可見明顯的白色蠟質(zhì)分泌物。
- 卵:細小,長約0.2毫米,初產(chǎn)時淡黃色,后逐漸變?yōu)樯詈稚?,附著在葉片背面。
2. 生活習性
- 白粉虱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一年可發(fā)生多代,每代周期約為15-30天。
- 它們偏好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溫度在20℃-30℃之間最為活躍。
- 主要活動時間集中在早晨和傍晚,白天則多隱藏于葉片背面。
3. 危害特點
- 直接危害:通過刺吸口器吸取植物汁液,導致葉片黃化、卷曲,嚴重時可引起整株植物枯萎死亡。
- 間接危害:排泄物“蜜露”可誘發(fā)煤污病,影響植物光合作用,降低觀賞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
- 傳播病毒:某些種類的白粉虱能夠傳播植物病毒,如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V),進一步加劇受害植物的病情。
4. 防治措施
- 物理防治:利用黃色粘板誘捕成蟲,減少種群密度;定期修剪受害嚴重的枝條,改善通風透光條件。
- 生物防治:引入天敵昆蟲,如瓢蟲、草蛉等,控制白粉虱數(shù)量。
- 化學防治:使用高效低毒的殺蟲劑,如吡蟲啉、啶蟲脒等進行噴霧處理,注意輪換用藥,避免產(chǎn)生抗藥性。
- 農(nóng)業(yè)防治:加強水肥管理,提高植物自身抗逆能力;及時清除雜草,減少越冬場所。
側柏葉上的白粉虱不僅影響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還可能傳播疾病,因此需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其危害。
品名:側柏苗
高度:60~200cm
特點:耐寒性強,四季常綠,適應性好。
種植期:四季/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盆栽苗/裸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