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無患子、側柏葉、皂角 是中國傳統(tǒng)的植物,它們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用途,尤其是在藥用和清潔方面。下面將分別介紹這四種植物的特點及其主要用途。
艾葉
艾葉(學名:Artemisia argyi),又稱艾草,屬于菊科艾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葉在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認為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風濕痛、月經不調等疾病。艾葉還被用來制作艾灸條,通過燃燒產生的熱量和煙霧作用于人體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目的。在端午節(jié)期間,人們也會懸掛艾草于門上,以驅邪避災。
無患子
無患子(學名:Sapindus mukorossi),又名肥皂果,是一種原產于亞洲的落葉喬木。其果實含有豐富的皂苷成分,遇水后能產生泡沫,具有良好的去污能力,因此自古以來就被用作天然洗滌劑。除了作為清潔用品外,無患子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用于治療皮膚病、清熱解毒等。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無患子作為一種綠色、無污染的清潔原料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側柏葉
側柏葉(學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是柏科側柏屬植物的葉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側柏被視為長壽吉祥之樹,其葉不僅可入藥,還經常被用來熏香或裝飾。中醫(yī)認為側柏葉性涼味苦,能夠清熱燥濕、止血安神。適用于治療吐血、鼻衄、痔瘡出血等癥狀。側柏精油也廣泛應用于芳香療法,幫助緩解壓力、改善睡眠質量。
皂角
皂角(學名:Gleditsia sinensis),又稱刺槐、皂莢,是中國特有的豆科植物。其果實中含有大量的皂素,可以代替肥皂使用,尤其適合敏感肌膚的人群。古代文獻記載,皂角具有消腫止痛、解毒殺蟲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問題?,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皂角中的活性物質還具有抗菌、抗炎等功效,對某些細菌和真菌感染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艾葉、無患子、側柏葉、皂角這四種植物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在醫(yī)藥領域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它們各自獨特的性質和功能,使得這些自然界的饋贈成為了人類健康與美好生活的寶貴資源。
品名:側柏苗
高度:60~200cm
特點:耐寒性強,四季常綠,適應性好。
種植期:四季/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盆栽苗/裸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