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刺槐苗的小蠹子主要是杉木小蠹(Ips typographus)和松樹小蠹(Dendroctonus ponderosae),但更常見的是刺槐小蠹(Hylurgops palliatus)。刺槐小蠹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qū),尤其是在中國、日本
危害刺槐苗的小蠹子主要是杉木小蠹(Ips typographus)和松樹小蠹(Dendroctonus ponderosae),但更常見的是刺槐小蠹(Hylurgops palliatus)。
刺槐小蠹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qū),尤其是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亞洲國家,以及歐洲的部分地區(qū)。這種小蠹子體型較小,成蟲體長通常在2-4毫米之間,顏色為黑褐色或深褐色,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
危害特點
- 幼蟲危害:刺槐小蠹的幼蟲主要在刺槐樹苗的皮層內(nèi)蛀食,形成不規(guī)則的隧道,導(dǎo)致樹皮組織受損,影響水分和養(yǎng)分的輸送,嚴重時可導(dǎo)致樹苗死亡。
- 成蟲危害:成蟲則在樹干基部或枝條上鉆孔產(chǎn)卵,這些孔洞不僅影響樹木的美觀,還可能成為其他病蟲害入侵的通道。
- 傳播病害:刺槐小蠹還可能攜帶并傳播一些真菌病害,如藍變菌,進一步加劇樹木的受害程度。
生活習(xí)性
- 繁殖周期:刺槐小蠹一年可發(fā)生多代,具體代數(shù)與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有關(guān)。一般情況下,從卵到成蟲的發(fā)育周期約為1-2個月。
- 越冬:成蟲或幼蟲可在樹皮下或土壤中越冬,待春季氣溫回暖時繼續(xù)活動。
- 寄主選擇:雖然刺槐是其主要寄主,但刺槐小蠹也能危害其他豆科植物,如紫穗槐、白刺槐等。
防治措施
- 物理防治:及時清除受害嚴重的樹苗,減少蟲源;利用黃板或粘蟲板誘捕成蟲。
- 化學(xué)防治:在成蟲羽化期和幼蟲孵化期,使用高效低毒的殺蟲劑進行噴霧防治,如吡蟲啉、高效氯氰菊酯等。
- 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昆蟲,如寄生蜂、瓢蟲等,控制刺槐小蠹的數(shù)量。
- 生態(tài)管理:加強林地管理,提高樹木的抗逆性,如合理施肥、灌溉,增強樹勢。
結(jié)論
刺槐小蠹是一種對刺槐苗造成嚴重危害的小蠹子,通過了解其生活習(xí)性和危害特點,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減少損失,保護刺槐苗木的健康生長。
品名:刺槐
高度:10~30m
特點:耐寒性強,挺拔高大,適應(yīng)性好。
種植期:春秋冬/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順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yīng)規(guī)格:種子/1~2年苗/直徑3~20公分樹